Bsport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sport体育【客家文脉·聚焦】梅州:文化为媒融湾振兴

日期:2024-01-17 21:56:43 浏览:

  bsport体育“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对于客家文化,黄遵宪的《己亥杂诗》早已以诗证史。今年1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梅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享有“世界客都”“世界长寿之都”等众多美誉。据了解,祖籍梅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7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总体规划于2017年5月获批实施,保护区覆盖了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划定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和大埔县为重点区域,平远县、蕉岭县、丰顺县和五华县为一般区域。

  据了解,多年来,梅州高度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建设理念,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实验区建设,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创建过程中,梅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活动、演艺精品进校园、进景区、进展区。精心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bsport体育、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金字招牌;并以客家非遗为题材,创演《春闹》《林风眠》等一批具有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

  据介绍,2018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先后投入2725万元、省级财政先后投入2140万元,同时梅州积极撬动社会参与资金68.6亿元,用于支持实验区建设。先后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积极探索文化生态保护的依法治理之路。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创建成功,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对于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bsport体育,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谢小康介绍。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林玲表示,今后梅州将把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融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中,持续深化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活态传承,精心打造客家非遗文创品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对内对外交流合作,高质量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

bsport体育【客家文脉·聚焦】梅州:文化为媒融湾振兴(图1)

  回顾梅州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之路,自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梅州重点抓好客家围龙屋、名人故居、古村落等客家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线木偶、客家娘酒、盐焗鸡、客家菜、客家服饰等一大批客家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逛古城、烧火龙、赏花灯……在今年元宵节期间,梅州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月2日至5日,梅州梅江区嘉应古城开展闹元宵主题活动,市民群众齐聚一堂,品尝元宵特色美食,现场锣鼓喧天,两条花环龙在场上翻腾起舞,八头金狮紧随其后登场,点燃了在场观众的热情。

  在“中国花灯之乡”梅州兴宁市,当地将特色花灯与熙和湾景区融合在一起,打造花灯博物馆,展示多彩多样的花灯文化。据统计,兴宁目前掌握扎花灯技术的人数不下千人。2020年,兴宁充分利用花灯文化,打造花灯文化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全国13个省的43支民间花灯代表队参展,为老百姓献上一场传统花灯盛宴。

bsport体育【客家文脉·聚焦】梅州:文化为媒融湾振兴(图2)

  “非遗的保护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放进博物馆珍藏起来,而是要合理利用,在新时代使其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周云水认为,还可在公园、高铁站、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宣传客家非遗,利用媒体网络、学校教育等推广非遗活动,不仅能营造浓厚的文化生态保护氛围,还能激发全民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热情,进而激励年轻一代积极传承创新客家文化。

  推出精品旅游路线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回望·此去最忆是梅州》展陈提升开展仪式在梅江区黄遵宪纪念馆恩元第举行。馆内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形态各异的雕塑、保留“中州古调”的广东汉乐、熟悉地道的客家美食,都让参观者仿佛融入梅州百姓的生产生活,尽情感受客家文化的无限魅力。

  目前,梅州拥有客家围龙屋4367座,其中保存完好的1476座。如何将客家非遗民俗与著名景点串联起来,助推梅州发展?在今年1月14日梅州举办的文旅推介大会上,梅州面向全国市场推出了5条“春到梅州”精品旅游线条线路集合了梅州特色精品的文化旅游资源、A级景区(景点)和各类体验项目,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除此之外,梅州坚持以文促旅,充分挖掘非遗资源,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古迹胜景美食游、美丽乡村快乐游、瓷都汉乐古韵游等,走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为深入了解客家历史,感受客家文化底蕴,2月12日下午,一支由粤港澳大湾区近100台自驾车组成的自驾游首发团分批陆续抵达梅州,开启为期两天一夜的自驾游活动。在游览过程中,首发团成员们兴趣盎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像,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据了解,这是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行“苏区融湾·文旅助力”2023百万老广自驾游梅州活动。该活动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来梅观光旅游,旨在进一步激活消费活力,并加快梅州文旅行业复苏和自驾旅游发展。“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交流合作处四级调研员杨鹏表示,接下来也会进一步组织更多自驾游活动,让更多游客到梅州旅游。

  郭沫若曾赋诗梅州:“灵禽闻有翎五彩,文物由来第一流。”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梅州市总揽2个一等奖等15个奖项,全省领先,被国家和省的专家赞誉为“梅州现象”。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客家话、客家菜、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等诸多要素与自然生态环境、古镇古村、文物古迹相互依存,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不仅如此,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成为珍贵的历史财富,是客家人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也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全力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将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适合生产性保护但处于传承困难、市场份额小的代表性项目,要尽快扶持生产,传承技艺;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要采取项目、传承人、生产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良性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代表性项目,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传习中心,传承手工技艺,建立多层保护机制。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个人工作室,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对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抓紧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翔实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所有技艺和工艺流程等。采取措施支持、鼓励传统工艺制作产品的生产;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利用媒体宣传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产品;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

  此外,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各司其职,促进非遗的有序传承。

  2月16日上午,梅州市梅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区文化中心礼堂召开。刘火云当选梅县区文联第二届委员会主席。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