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sport体育饱蘸赣水研春墨 “客家摇篮”绘新图

日期:2024-01-12 22:28:05 浏览:

  bsport体育章贡合流赣水淼,风云际会长歌吟。赣州城北龟角尾,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巍然高耸,静静守望着一侧的古渡码头。千百年来,无数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弃舟排登岸,在这片土地驻足停留、繁衍生息,又从这里流播四海、远迁八方。

  1200公里之外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一座“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拔地而起,与之遥相呼应。纪念碑设置了十七步台阶,寓意距离客家先民首次从这里出发,已走过1700多年的历程。

  从北方到南方,从故乡到他乡,沿着这条时光之河回溯,人们依稀听到客家先民迁徙的足音还在回响。这是一曲艰辛苦难的离歌,更是一部感恩奋进的交响。当年“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的客家人,融入脚下丰饶的土地、茂密的山林和奔涌的河流,成为新家园的耕耘者、建设者。他们从艰难走向强盛的历程,成为中华文明演进历史长卷中的不朽传奇。

  11月7日,在“客家摇篮”赣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盛大启幕。这个现有近千万客家人口的设区市,正以澎湃血脉的自信自强,展现激扬时代的万千气象。一代代赣南客家人,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在这片热土上砥砺前行,创造着更大的世界,同时也被更大的世界关注。

  饱蘸赣水研春墨,“客家摇篮”绘新图。跨越时空的传承发展故事,在千年客行路上熠熠闪耀。客家儿女的奋斗足迹,赣南大地的破茧蝶变,如赣水奔腾,不舍昼夜。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己亥杂诗》,清晰道出了客家人的来处。中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承载了无数的战乱与灾祸。每当中原陆沉,便有大量的官宦士民携家带口,向外迁移。学术界对客家迁徙的历史多有探索,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史学家罗香林教授的“五次迁徙”说。

  江西客家博物院,五根石雕南迁柱依次矗立,柱身镌刻着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历史。

  第一次迁徙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受“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影响,晋元帝避乱渡江,把国都由洛阳迁至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亦随之南下,后称“衣冠南渡”。这是客家先民最早的一次大迁徙。

  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起义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北方汉民及早期移民避乱求安,辗转南下,便有了第二次迁徙。

  第三次迁徙发生在宋元时期。金兵南下,宋室南迁,不堪战乱的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又一次大举向南迁徙。

  到了明末清初,满清入主中原,大批汉族民众拖家带口南逃。连年征战导致四川一带田园荒芜、地广人稀,清朝统治者发起“湖广填四川”移动,聚居在赣闽粤区域的客家人大量入川,是为第四次迁徙。

  第五次迁徙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末期,很多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人流亡海岛及海外。客家人常常说起的“下南洋”,即是向海外迁徙的真实写照。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大迁徙使得客家人群分布广泛,一个以赣闽粤相交的三角地带为基本聚居地,并分布到海内外广大地区,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体系、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就此登上历史舞台。目前,全世界约有1.2亿客家人,除了在我国广泛分布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客家民系的广泛衍播和突出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望曲曲折折的南迁路,五洲四海的客家人永难忘记那片曾经慰留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赣南山川。这里北望中州,南抚百越,东接八闽,西连三湘,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得赣州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接纳了一批又一批背井离乡的中原汉民。赣州由此成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世称“客家摇篮”,这里先后举办了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中国台湾客属宗亲祭祖大典等活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属乡亲到此寻根问祖、共叙乡情。

  千里赣江从这里发源,万里客路在这里绵延。这片厚重多姿的土地,深深吸引了周敦颐、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先贤巨擘的脚步。如今,客家人寄籍为“客”的时代已然远去,他们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在漫长的流播、碰撞与变迁、演进中,客家人在这里创造出的赣南客家文化璀璨夺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灿然绽放、芬芳四溢。

  ——中原古韵,源远流长,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会说客家话,是客家人最明显的特征。客家方言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被称为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梦里桃源,耕读传家,这里有宁静安详的客家古村落。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寻乌周田村、南康卢屋村……143个古村落散布赣南大地,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聚族而居,围合防御,这里有高墙深院的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古城堡”的客家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赣南尚存600多座客家围屋,代表性建筑有龙南市的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栗园围、渔仔潭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屋群,定南县的虎形围和明远第围,安远县的东生围等。

  ——鲜辣酸香,荤素相宜,这里有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赣南客家菜以鲜、嫩、滑、香、甜、辣为特色,以粉蒸、小炒为代表做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客家米酒、赣州小炒鱼、南康荷包胙、客家酿豆腐、“四星望月”、宁都三杯鸡、黄元米果、大余烫皮、信丰萝卜饺、安远三鲜粉等是客家饮食的典型代表。

  ——敬天法祖,趋吉避凶,这里有古朴独特的客家民俗。很多客家民俗中都蕴含着祈福纳祥、驱邪消灾的美好寓意,代表性民俗如宁都石上添丁炮、南云中秋“游火龙”、中村傩舞、上犹九狮拜象、南康橫寨唱船、崇义“告圣”、会昌“海清”、于都唢呐、石城灯彩等精彩纷呈,把赣南大地变成了“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

  客家山歌高亢嘹亮,赣南采茶戏诙谐幽默,客家宗祠崇先报本,客家牌坊旌表懿德,客家服饰质朴大方,客家手艺匠心独运……处处可见的客家文化,交织成赣南大地的流动风景线,构成了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认同的纽带。无论天涯海角,只要一句“亻厓系客家人”,熟悉的乡音必能迎来热烈的回响。

  今年7月,一则喜讯如清风拂过赣南大地: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入列其中。

  赣州现有户籍人口986万,其中95%以上是客家人。2013年,赣州获批在3.94万平方公里全域范围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正式实施。2023年,实验区建设成果顺利通过验收。十年建设路,见证了赣南客家文化生态的传承力、辐射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举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为契机,赣州持续深耕客家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本届世客会主会场所在地龙南市精心谋划了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会、客家青年发展大会等系列文化活动,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客家非遗展览馆、《走进赣州》陈列展和文化艺术品博览馆等文化展馆,催生了一批新的客家文艺作品、文创产品。

  客家大桥、客家大道、客家大院、客家美食城、客家风情园、客家奇石馆……穿行于赣州现代化的都市间,客家文化的烙印随时光的沉淀愈显深刻,客家文化在赣南大地薪火相续,传承创新、活化利用的路径日益清晰。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客家围屋,经受岁月风雨的侵蚀,难免显得有些沧桑。今年8月,“中国围屋之都”龙南与人保财险赣州市分公司签订全省首单客家围屋保险协议,为60处客家围屋上了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1.93亿元。与此同时,当地开展“老屋复活”项目建设,通过修缮围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宅、建成老屋民宿集聚区,古老的围屋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保护围屋就是保护历史的根脉。”龙南市杨村镇党委书记赖伟胜表示。

  从龙南北上200公里,鹭溪河畔,玉屏山前,新月形状的赣县区白鹭乡白鹭古村映入眼帘,青砖黛瓦,屋舍俨然。该乡党委副书记谢云龙介绍,白鹭村被列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在古建筑修缮方面,村里采取流转一栋、修缮一栋的方式,修旧如旧,保存传统建筑特色风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古建筑,还要对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讲好白鹭村的故事。”白鹭古村讲解员王妍说。

  立法出台《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筹资近5亿元对赣南客家围屋及依存环境进行修复,投资9800万元建设福寿沟保护与传承项目——福寿沟博物馆,投资2.67亿元把魏家大院修复打造成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守好客家遗存丰厚“家底”,赣州不遗余力,积极实施“护体”工程,对相关历史遗迹、特色建筑等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原汁原味“回放”客家历史、彰显文化内涵。

  经过保护挖掘,目前,赣州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传统村落5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4个。

  目前,全市非遗“家族”有近2000名“成员”,它们的现状可用一字来概括——“热”。

  这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客家文化盛景:每到假期,每有节会,众多客家非遗项目便在赣州各大商圈、景区、剧院、街巷轮番登场。万象城综合商业体内的非遗项目展,章贡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虔城守艺人”非遗宣传活动,崇义县阳明古街2023江西森林旅游节非遗展……打卡非遗项目,已成为赣州市民“朋友圈”的时尚日常。

  “定南瑞狮”应邀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演出,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展演,石城砚、瑞金竹编、崇义竹创参展深圳文博会,客家服饰参展湘鄂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发现》栏目走进赣州拍摄客家非遗美食……近年来,艺术里的非遗、绝活中的非遗、舌尖上的非遗纷纷走出大山,走出赣州,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赣州积极实施“传魂”工程,推进客家非遗进社区、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连续八年举办“文化惠民周”系列客家文化活动,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市级有非遗综合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镇(街道)、社区(村)有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的三级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建有综合性非遗馆24个、非遗传习所(点)219个、非遗工坊70余家。

  每当茶山吐绿的季节,采茶姑娘悦耳的歌声便在茶园里飘荡。源自客家先民劳动生活的国家级非遗赣南采茶戏,堪称赣南民间文艺的集大成者。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谁说采茶不抖音”等账号人气爆棚,粉丝每天“催更”。

  为保护赣南采茶戏这一客家艺术明珠,赣州大力实施“赣南采茶戏传承振兴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华奖;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融入近30个客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受邀在深圳文博会、国家大剧院演出。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行之所至、目之所及,总能与客家文化撞个满怀。在上堡梯田领略客家农耕风情,在七里古镇触摸客家古窑瓷韵,在客家文化城分享“客家喜宴”主题婚礼……接二连三的客家文旅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诗与远方”的别样体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赣州积极实施“融合”工程,将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形成以客家文化旅游区为重要支撑的“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来赣州过客家年”为主题打造赣南客家文旅消费节,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各地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开展千余场次客家民俗活动,吸引游客596万余人次。

  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古村非遗工坊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廖永传常常到此耐心指导游客体验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很多外地的游客过来,就是想尝一口地道的赣南客家擂茶。”廖永传说。

  还有磨豆腐、打糍粑、香火龙、车马灯、花棍舞……雅溪古村内的客家民俗体验,吸引了大批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自驾前来游玩。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今年以来,古村接待游客22.22万人次。

  昔日客家“老技艺”,变身致富“新产业”。如今,全市4A级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累计有343个客家非遗项目进景区;创建省级非遗小镇2个、市级非遗小镇10个。全市开发南酸枣糕、客家米酒、客家油茶等近百个浸润客家文化的相关产业,预估市值36亿元。

  10月下旬,百名香港校长团走进赣州开展研学考察。他们学客家话、赏客家景、看客家戏、品客家菜,感受脚下这片热土的古老与现代、厚重与灵动。

  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摇篮,也是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发展的摇篮。2004年在赣州举行的第19届世客会,通过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赣州宣言》,首次概括提炼出以“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为主要内涵的客家精神。

  从历史烟云中走来,今天的赣州,前行的步子快了,“出圈”的方式多了。从“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边远一隅,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活力都市,赣州几经岁月冲刷、血火洗礼,始终不忘汲取植根血脉的文明滋养,探寻自己的蝶变之路。

  南岭之北、赣水之源,一幅振兴发展的锦绣长卷徐徐舒展。“客家摇篮”坚守根与魂、昂扬精气神,在新时代接续书写新的荣光。

  阳光下,信丰县安西镇香山村的山林郁郁葱葱,金灿灿的脐橙挂满枝头。果农刘斌的90余亩果园今年喜获丰收,他一边采摘脐橙一边感慨:“这里过去是一座接一座的崩岗,如今披上了绿装,种上了摇钱树’,变成了聚宝盆’!”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依山而居,向土刨食,磨砺了客家人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战争创伤、支援国家建设等原因,赣南大地曾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山秃、水浊、田荒、人穷”八个字道尽了当时的困境。

  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收兵!面对沉重的生态创伤,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儿女,以久久为功之力,展开了一场石破天惊的“绿色革命”。造林种果、改良土壤、开挖梯带、布设塘坝……一双双勤劳的手接续奋斗,将昔日的“红色沙漠”建设成了“江南绿洲”。“山大王”“田掌柜”“林秀才”“土专家”……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大展身手,在耕耘中收获,在实践中成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的治山理水,赣州净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3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2.57%,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赣州经验”在全国推广。好生态带来好生活,广大群众乐享“绿色红利”。“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为红色赣州的绿色崛起写下生动注脚。

  “我家门前附属房可以随时拆。”“我有建筑技能,有做事的机会要叫上我哈。”“我开了餐饮店,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家家户户积极参与村庄建设。该村依托梅关古驿道这一特色名片,精心打造“梅花埠”乡村振兴示范点,对驿道沿线实施改造升级。世代守护驿道的乡亲们解放思想,正奔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

  开凿于崇山峻岭间的梅关古驿道,曾是古代赣州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千百年来,赣南客家人在这条古驿道上来来往往、生生不息。今天,饱经风霜的驿道被重新“唤醒”,这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开拓进取的写照。

  既不沿边,也不靠海,赣州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必须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必须有一股想方设法拥抱世界的豪情。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昔日的内陆腹地,正昂首迈向双向开放新高地。

  拓通道,筑平台,赣州开放之路越走越宽。923公里铁路、1729公里高速公路、3605公里国省道干线万公里农村公路,在赣南大地纵横交错;“一主多辅”的机场布局、加快建设的赣江航道、全球均可通达的国际目的港,将赣州与世界紧密相连。伴随着“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日益完善,赣州全国综合通枢纽地位愈发稳固,群众告别担挑肩扛,边远山村因路而兴,“赣州造”有了更加便捷的条件“闯天下”。

  抓改革,优环境,赣州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赣深高铁通车后,赣州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秉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全市上下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擦亮“干就赣好”金字招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政企圆桌会议,安静生产期制度……一系列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的“组合拳”,为企业和群众所称道,格力、吉利、天能、美克美家、道氏技术等龙头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在赣州扎堆落户。

  在南康,“做木匠”是客家人的老行当。改革开放后,十万南康木匠北上南下务工,积累一定技术和资金后返乡创业,“无中生有,有中生特”地把南康家具培育壮大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并朝着5000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加速迈进。现在,“再造十万南康木匠”的产改故事又在上演,新一代家具产业工人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赋能南康家具产业走好下一个“黄金30年”。

  赣州是一片写满感恩奋进故事的土地,崇先报本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基因。无论是辗转万里迁徙、建设千秋家园,还是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进发,一代代客家儿女都心怀家国、情牵桑梓,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孜孜不倦的追梦征程。

  “不管走得再远、飞得再高,都记得根在赣州。”赣州商会联合总会会长、香港毅德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客家乡贤王再兴如是说。饮水思源的他,曾在赣州创下多个第一:开办全市第一家外资企业、修建全市第一条中外合资公路、兴建全市第一家贸易广场……在他的带领下,赣州商会联合总会成员发展到160家,会员企业达3万多家。赣州,以商招商、以商招才、以商招资的纽带越织越长。

  因为热爱,所以怀乡。近年来,赣州强力推进“三请三回”“赣商回归”工作,一批批“出口老表”接踵返乡,带来好项目、金点子、硬资源,成为推动赣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希望尽己所能,让文化和艺术在故园生根。”著名华人戏剧家、会昌籍客家乡贤赖声川表示。铭记父亲赖家球“寻根问祖”的遗愿,2015年起,赖声川连续多年送戏回乡,并帮助家乡培养戏剧人才。《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外公的咖啡时光》《让我牵着你的手》……一场场“声川大戏”让客家山城会昌广为人知。再过不久,会昌戏剧小镇将开门营业。戏剧的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来的都是客”,这是一句“很赣州”的话。在赣州人眼里,“客”的定义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扎根故土的原乡客,投资赣州的兴业客,离乡日久的归客,远道而来的游客……“同一天空下,就是一家人”,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的社会氛围,已然成为赣州的鲜明标签。

  唯有和衷共济,才能共克时艰、共赢未来。这样的共识,早已融入客家人的骨髓bsport体育。当年,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共同应对外患,守望相助一起兴家创业;如今,赣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性推出“客家矛盾客家调”、崇义“知行家”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活化利用客家祠堂、客家庭院、客家家训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凝聚情感、道德教化中的独特功能,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一起议”的安定祥和生动局面。

  加速发展的赣州,不断画好“同心圆”、做大“朋友圈”,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姿态,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共赴美好未来。

  “我是赣州的荣誉市民,是新赣州人。”格力总裁董明珠对赣州钟爱有加。源于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担当实干、老区人民的兴业热情,短短两年时间,格力接连在赣州“落子”两个百亿级项目。董明珠表示,格力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在赣州投资项目,助力苏区振兴发展。

  赣州出台“新时代人才政策100条”,以真金白银的补贴和政策优惠招贤纳士,一批“新赣州人”正在这片沃土上创新创业、发光发热。去年以来,全市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1811人、急需紧缺人才4.1万余人。今年10月30日,赣州在深圳市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活动,现场集中签约了29个人才科创项目。

  和衷共济,不止同奋进,还体现在共患难。三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赣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全市抗疫一线万名党员干部踊跃参战,“党徽金”“天使白”“公安蓝”“志愿红”,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人士,共同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汇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千年风骨,浸润一方热土。当美丽的客家山水辉映着辛勤身影,当久居大山的客家子孙敞开心扉,当浓重的客家乡音激荡在回家的行程,当八方来客不辞长作“赣州人”……这万千气象,便成就了“客家摇篮”新的时代荣光。

  客行万里路,慷慨歌未央。当前,赣州正与全国各地一道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持续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和习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我们坚信,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以感恩之情、奋进之志、实干之行,“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记者钟义勇胡怀军张惠婷)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