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

日期:2023-08-09 09:41:16 浏览:

  bsport体育汉服毕业典礼、西湖汉服文化周、汉服婚礼……近些年来,“汉服”二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群人的自我喜好在现实中的勇敢投射。

  我们在对汉服抱以越来越多的认同之余,是否仍记得最初吸引人们认识汉服的“华夏复兴,汉服先行”的口号,以及这个口号背后深切的文化心理内涵?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1)

  “华夏复兴,汉服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自2003年以来,汉服爱好者就被这句话语吸引。他们因汉服聚集在一起,却不仅仅拘泥于汉服,而是逐渐把视野扩宽至整个传统文化领域——和“同袍”们聚在一起,谈论情怀,也兼谈文化与使命。实际上,抛开种种民族情怀不谈,“喜欢汉服的模样”是大多数人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到的最远处。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2)

  当被问及自己缘何喜欢上汉服时,大四的冯同学谈起自己初二的经历,“我当时去了百度汉服贴吧,看到一条标题为‘四川女生穿汉服上街被错认成和服烧掉’的新闻,感觉很有共情。”旁观者的无知使得穿着汉服的自由遭到了破坏,这样的“诉苦”无疑很具有煽动性。更何况,汉族在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对比中,自身特色并不明显,容易导致其“存在感”不是太强。

  之后的几年里,小冯常常购买汉服商家的汉服成品,穿汉服拍照、参加漫展,并在大一那年加入了自己学校的汉服社。但让她不解的是,社团成员对汉服文化似乎兴趣并不大,“有同学想知道汉服的形制问题,我就告诉她去看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她说不想看这么理论化的书。”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3)

  确切来说,汉服属于民族服饰的一支,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全世界几百种民族服饰中的一种。为了与古装、戏服、影楼装相区分,汉服爱好者常常需要选择形制正确的成品购买,或是干脆自己动手制作,二者都需要对汉服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使得大众有了契机得以从“制作成衣”开始,慢慢了解“汉服文化”。

  有兴趣,才能有探索的动力。不论是衣袂翩翩的襦裙、端庄正式的曲裾、轻便日常的褙子,都有着强烈的美感,也满足了大多数生活场景的需要。微博上#穿着汉服去旅行#的话题热度一路攀升,可见当下汉服的日常接受度越来越高。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4)

  这不仅源于当下人们较高的文化认同度,也必然与汉服本身特质有关。由于历代汉服的许多特点已不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近十年以来,汉服正渐渐地通过改制,与现代人的审美趋同。

  古代富贵人家常用的是丝绸等有反光质感的布料,以呈现其身份之贵气,而平民穿的才是粗麻布衣,但现在大家反而觉得反光材质像窗帘布;同时,古代服饰的宽松度很高,若完全仿制则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穿着习惯。

  正如著名的汉服店“如梦霓裳”创始人月怀玉所说,汉服既然是一个服装,应该是为人在服务,而不是人把它供在台上——只有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汉服,方为正道。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5)

  由于汉服运动的普及性强,“穿”于是成为汉服复兴以来的重点。围绕着服饰展开的讨论远比围绕文化展开的多,汉服的视觉化成分被大大激发出来,人们可以抛却服装附加的所有文化意义,仅仅单纯地欣赏它的美。

  以拥有四万粉丝量的微博账号@说给汉服 为例,虽说它是为接收所有与汉服相关的心声而开设,但实际投稿中的绝大多数都只关乎汉服商家的二三事。的确,汉服穿着者中有一批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的人,但他们对汉服本身的兴趣是真实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权利。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汉服独特的文化内涵:当身着汉服的人们走在街头,他们的一举一动便会与更大的群体联系起来——汉服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由此得以展现。只要与其他群体的标志性服饰如lolita裙、cosplay服相对比便可知,虽然它们同样承载着不同群体的审美观念,但汉服包含着宏大的传统文化背景,并且不自觉地被纳入到了主流群体的讨论范围之中。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6)

  也就是说,虽名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但其所承载的民族符号意味已经越来越淡化,相反它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部分则得到了更多的重视bsport体育。透过汉服,或许一部分爱好者们看见的不仅是文化本身,而是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但对于被商业文化浸淫的现代人而言,汉服所代表的“慢生活”,也许才是汉服超过其作为服饰本身的兴趣点——无关情怀,不谈使命,只因为喜欢,所以关于它的一切都变得异常有趣。

  如今,在各种以“汉服”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中,除了穿着汉服本身,其余的活动皆传承自 “传统”,如投壶射礼、花朝节踏青、赏菊品糕等等。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7)

  “在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感到割裂的年轻人,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其实都倾向于寻找一些旧的、主流的价值观。”(微博@_将澜)往大里说,这种割裂就是文化焦虑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期待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一个稳定且持续的价值体系,让民众从中获得认同感。于是,对现实有着更多期许的年轻人群体找到了汉服,希冀能用一个更庞大的汉服群体来消解这种文化焦虑感。

  汉服自然能承担起这样质朴的诉求,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汉服爱好者高举“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大旗,似乎成为了主流价值观的承担者,却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与“传统”的关联,同时“传统”与自己力行推广的汉服文化渊源何在。传统文化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正确性”的掩护,人们的思考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8)

  爱好者们以文化的名号宣传汉服,但文化到底是什么?对于某些人而言,也许它只是虚无的反面,并非有确定内容的实在——我们似乎并不能精准地知道汉服代表的“华夏”、“传统”、“民族”意指何物,而当汉服复兴运动如野火燎原般传播开时,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

  一旦对这些问题停止了追问,身处汉服这一文化团体之中,谈论着“身边亲朋好友不知道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自矜便开始悄悄萌芽。正如《与传统和现代对话》一文中写道,“汉服迷”们对于自身的失落感来源于一种被世俗事务的所累的无力,他们希望重新创造出新的“乌托邦”,作为精神灵魂休憩的场所,而所谓对于“传统”的仪式化的恢复,仅仅出于一种美好的想象。穿上汉服以后,似乎自己就不再是个普通的现代人,不再只是个崇尚自我,迷醉于娱乐与消费欲望的现代人,而是成为一个重视自身修养与秩序的拥有“灵魂”的人。

  我们在传统生活方式中得到了快乐与满足,过节日、做点心都是回归传统和守护文化的简单易行的通路,但它本身无法让我们离传统文化更近一些。正如汉服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某种程度上当今的汉服文化只是大而泛化的感情诉求,是惺惺相惜的认同感,以及不成体系的“复兴”,绝对谈不上是文化整体层面上基于学术角度的研究。对于汉服文化的认同,更多是我们的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地归属于想象中那个美好的“共同体”。

  当下一些影视剧中出现的“穿帮走样”的汉服,不需招揽便有数不尽的人们为之喋喋不休,可这其中对于文化的真实关切又有多深呢?一如汉服爱好者所关注的形制,也大多关于某一件商品,成体系的汉服研究则少之又少。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9)

  与汉服接受度越来越高的现实相对比,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之后,国内成体系的服饰研究几乎是停滞的。汉服已变成了一个彰显己身与众不同的符号:如今人人皆知汉服之名,少有人真知汉服之实。而踏踏实实的文化研究,不会仅仅停留在研究服饰形制的对错本身。

  早期的汉服爱好者还可以说是有一些理论性的反思,比如提出了“华夏复兴,汉服先行”口号的前汉服吧吧主@溪山琴况,就倡导一种中式学位服和奥运礼服的方案,并且因此受到了各方关注。而今之所谓“文化传承者”将情怀无限放大,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名不副实的帽子。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10)

  当然,站在汉服复兴的普及性质上来说,情绪渲染、老调重弹才是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但“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诉求,无疑被简单的符号化活动(如购买汉服、加入社团)取代了。在文化割裂的现实面前,以互联网为承载的汉服复兴运动将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却将书写在物质文化史中的精神内核抛在了身后,留在了象牙塔的故纸堆中,长久地沉寂着。

  像沈从文那样“怀着不敢希望的希望、以劳动和创造把生命融入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实践者,在喧嚣的汉服运动中不会产生;反复纠结于“何为汉服”的基础问题,倒使得汉服文化永远地停留在了“介绍汉服”的第一步。更何况,我们当今所穿着的“汉服”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元素,反倒是那些真的在历史中出现过的式样,因为与当下审美不符,被粗暴地归类为异类甚至“古装”的范畴——毕竟“汉服”这个概念的出现不过寥寥几十载罢了。

汉服 —— 衣袂背后的文化“乌托邦”bsport体育(图11)

  总而言之,汉服是美的也是好的,我们对于汉服的爱与关注也是真切的。作为文化的代表,汉服提供了一种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找到了当下生活之外的栖居地。

  我们只是不希望汉服文化仅仅作为解决“文化焦虑”的手段而出现,甚至渐渐被“商品逻辑”消解成一个美丽的视觉符号。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
HTML地图 网站地图